• Dec 06 Wed 2023 15:56
  • 師走

馬修派瑞(Matthew Perry)去世,羽生結弦(Hanyu Yuzuru)離婚,2023電影﹣《拿破崙》(Napoleon)不佳,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

2024掛曆-四葉妹妹12個月份都是運動風,非常喜歡。

烈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419001.jpg

《燃燒女子的畫像》(法語: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英語: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如果說《因為愛你》是Carol和Therese靈魂在都市叢林尋覓對方,那麼Marianne和Héloïse就是在寂靜路途上追求一絲慰藉

❤️

劇中有一段是兩人對奧菲斯和尤麗狄絲的故事進行討論,究竟奧菲斯回頭的原因是為了成就淒美的故事,還是聽到尤麗狄絲懇求期盼的呼喚,如同Marianne和Héloïse究竟誰先凝視誰?作為畫家,為了達成工作,Marianne是最先觀察對方的,但作為渴望交流的朋友,Héloïse是最先踏出那一步的;他的不甘願和勇敢,比起Marianne的焦慮和猶豫,顯得是如此溫柔,不張揚不逼迫,總是伴隨左右

❤️

當Héloïse和Marianne爭吵時,我感到很難過,Héloïse的命運安排了一條道路,他在反抗掙扎的同時依舊愛著Marianne,Marianne居然將無法一同生活的原因怪罪於他,這個無心的小插曲並不影響兩人感情;但這一幕加上當兩人面對Sophie懷孕時,Héloïse要求Marianne不准別過頭那句「你必須看」,讓我認為即便兩人之間主動親吻的是Marianne,Héloïse才是造成這一切的最大動力

❤️

導演Céline Sciamma刻意去掉男性元素(開頭的領航員及結尾的郵差以外),卻仍然感受到父權文化的箝制與壓迫,但這並不妨礙劇情進展,這部電影實在太美了,無論是電影構圖、古裝打扮和演員表現都讓觀眾們彷彿也參與其中談了一場難以忘懷的戀愛

Page 28

文章標籤

烈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915001.jpg

很難說明自己有多喜歡《Better Call Saul》(絕命律師,以下簡稱BCS)大於《Breaking Bad》(絕命毒師,以下簡稱BB),前者是後者的衍生劇,如果沒有BB的大成功,BCS很可能不會誕生,但這不意味BCS無法超越BB。

BCS最讓我驚豔的是它的結局一早已設定好,作為BB前傳的BCS,劇中各種角色的下場都在BB已經交待完畢,例如Gus會死,Mike會死(幹你老白),Saul會逃亡,怎樣在已決定好的目的地去創造沿路燦爛的風景是個難題,就像人註定會死,不過在死之前你做過什麼?

BCS的主旨是Jimmy如何一步一步成為Saul,這並不是單純的說『他是個好人,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後他變壞了。』,取而代之的是BCS在其他人身上刻劃很多故事,例如Gus,Mike還有Chuck和Kim;透過這些角色去帶動彼此的價值觀,有成長、掙扎和妥協,在我看來這是BB很難媲美的,因為BB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營造老白跟Jesse的師徒、父子情誼和彼此如何相愛相殺,甚至有好幾集都是老白的個人秀,更別提對某些人來說沉悶到不行的狗血家庭劇(I fucked Ted!)。

BCS的進步很大一部份要歸功於BB,有了第一次的拍攝經驗,製作團隊就比較能夠將之前被人詬病的問題改善(儘管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看過太多搞砸續作的例子了),真的要說美中不足的地方應該只剩下演員年齡這非戰之罪了吧,BCS設定的年代在BB之前,現實的時間卻一直在走,年老的Jonathan Banks光是演出Mike已經很不容易,還要做出身手矯捷的打鬥,何況有些演員在BB後體態產生了變化,有的在BCS季數之間就開始不一樣;當然這不是說演員們不敬業,恰恰相反,每個人都有老化的權利,演員能夠擺脫肉體桎梏引誘他人全神貫注投入劇情屏氣凝神靜靜欣賞一齣難以忘懷的娛樂饗宴已是無上愜意。

硬要老套一點評分的話,《Breaking Bad》有8分,《Better Call Saul》絕對有9分以上的水準。

誠心推薦!

文章標籤

烈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0001.jpg

《JOJO RABBIT》台版翻譯為《兔嘲男孩》,台版總是喜歡意譯勝過音譯,有好有壞,這邊不予置評,預告片才是真正的誘導,營造出喜劇風格的剪接師是個天才,看完這部片才發現衛生紙會不夠用。

每位角色都有鮮明的個人特質,Jojo的單純偏執、Yorki的天真敏銳、Rosie(Jojo母親)的難言之隱、Elsa(猶太少女)的堅強、Captain K的善良以及和Finkel的情誼、Fräulein Rahm和Deertz出場畫面不多卻都令人印象深刻、當然不用提導演本身飾演的Adolf。

透過10歲男孩的視野看到這個世界的容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份和面向,和藹可敬的母親,私底下是反納粹第一線,殘害孩童教育出無數納粹的軍官亦有溫柔的一面,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在別人心裡是個救世主。

結局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真實歷史上的Jojo早就死了好幾百次。在訓練營被霸凌至死、手榴彈意外、發現窩藏的Elsa被對方割喉、滾下樓梯、與母親爭執雙方情緒激動、蓋世太保搜查家裡、Captain K為了自保搶先滅口、精神崩潰刺向Elsa遭到反擊,和Elsa深夜談心遠處飛來砲火、兩軍交戰、Yorki發砲走火、Fräulein Rahm給手榴彈要求Jojo自我犧牲、被美軍俘虜、欺騙Elsa導致對方離去。人生有太多可能讓Jojo面臨死亡跟悲痛,戰爭把這些可能放大再放大,有多愛這部電影,就該有多痛恨戰爭。

Jojo

熱愛納粹,穿著軍服,以愛國為已任並對此感到榮耀,Elsa看穿整件事情的荒誕本質說『Jojo只是想融入團體,你並非真的納粹。』,Jojo不明白納粹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為了降低罪惡感必須宣稱對方是惡魔,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壞人,這是一種心理暗示。

與Elsa的感情,之前被灌輸猶太人都是長著角的惡魔又會吃人,Jojo見到Elsa那一瞬間是真的被嚇得魂飛魄散,Elsa“不負所托”的對Jojo威嚇相逼,在彼此利益下兩人各取所需;Jojo負責守密,Elsa必須全盤托出介紹猶太人的生態供Jojo整理成冊獻給元首,即便Elsa總是戲弄Jojo仍會說出未婚夫Nathon和詩人Rilke這種私人的事,Jojo更是會把這份忌妒畫進去。

Jojo替喜歡畫畫的Elsa偷彩色鉛筆,不願Elsa因為同情親他,不喜歡Elsa把他當弟弟,謊稱德國取得勝利是怕Elsa離開,自己在下一秒反悔勸她走出來,和一個人相處久了才知道愛不愛對方,才知道如何去愛。

有個小細節是Jojo不會綁鞋帶,發現Rosie的當下Jojo很努力的想要做好這件事,最終不論是學不會還是不願面對,Jojo放棄了;反而在送Elsa離開時做到,這意味著Jojo精神向前一步的成長,至於物理上的那一步是先踢在Adolf身上就是了。

Rosie離去,Elsa因緣際會下和Jojo共同生活不用躲藏在牆壁內,外面的險峻情勢導致Jojo必須翻找垃圾桶依靠拾荒維生,此時他遇見一隻過去不敢殺害的兔子,鏡頭帶到Jojo的微笑,或許這次他能下手。為了Elsa為了自己為了肚子。

實在太喜歡Yorki每次跟Jojo見面互相擁抱的畫面,當德國戰敗時那句『哇,現在真不是當納粹的好時機。』,叫人怎麼不愛Yorki,天真爛漫活得自在,比起Jojo的掙扎蛻變,Yorki很早就認命做好能做的,希望導演版有Yorki回家和母親擁抱的畫面。

Rosie

丈夫在前線失聯,女兒早逝,兒子在成長過程中憧憬納粹,自己在家裡窩藏一名猶太少女,但Rosie保持樂觀和善良;循循善誘而非強制開導兒子的教育方法令人驚豔,她說『你才10歲,應該去爬樹,從樹上掉下來,而不是熱衷戰爭談論政治。』,Rosie教會Jojo愛和自由,教會Elsa長大成人給予夢想,諷刺的是她的離去加速Jojo的獨立。

Elsa

和雙親一起被送上火車的那一刻她逃跑了,在Rosie的幫助下躲藏度日,開場不久被Jojo發現,顧不得說道理,單純的暴力解決問題會更快;假設你是Elsa,Jojo要去揭發告密的話,暫時忽略Rosie的恩情讓Jojo沉默或者讓Rosie一起沉默?在那個時期甚至是現代,我們都在面臨著各種選擇各種掙扎,為了生存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Captain K

會餵Finkel吃東西,在訓斥Finkel辦事不力後道歉自己不是故意的,種種跡象都在說明Captain K和Finkel是一對戀人,Captain K敬重Rosie並照顧著Jojo,賭上性命救過Jojo兩次。對Jojo來說Captain K是個好人,與此同時Captain K荼毒了許多青年,那燒書和一幕幕瘋狂行徑的訓練營,是為了任務還是使命?

不過當看見Captain K在戰場上穿戴自己設計的軍服時,實在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他做到了,Sam Rockwell也真的很適合演繹這種類型的角色。

跳舞吧!

Elsa準備推開門的那一刻,他的模樣像極了David Bowie,之後就是David Bowie演唱的《Heroes》響起,他和Jojo翩翩起舞,巧合的是David Bowie也有一首《Let's Dance》。

兩首的歌詞與其說是歌頌愛情不如說是歌頌自由,兩個以不同方式被戰爭囚禁的孩子最終擺脫束縛獲得應有的自由,在獲得幸福之前要先獲得自由,而捨棄自由也是一種自由。

評分的話,我會打100分。

誠心推薦給各位。

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No feeling is final.

﹣Rainer Maria Rilke

文章標籤

烈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1202001.jpg

《Tiny Love》
善用演員彼此之間的身高差距加上攝影技巧營造一場空間幻象,MIKA在歌詞中唱出自己的本名和生日,像是一句接納自己的宣言。
在你眼中看來渺小的關懷體貼,或許是對方竭盡心力的一切,反過來說也是一樣。

《Ice Cream》
輕鬆歡愉卻充滿性暗示的歌曲,配上MV享用令人欲罷不能,無論演員、服裝和場景都充斥著百花齊放的鮮豔奪目。
Lollipop:Who are you?
Ice cream:I'm you but stronger.

《Dear Jealousy》
不是很確定,聽起來像是MIKA曾經轉換跑道但並不順利,最後回歸音樂的懷抱;或者說就算順利在內心的音樂魂仍是等待他重新出發。

《Sanremo》
很喜歡這部影片,喜歡到希望它能拍成一部電影。
一名同性戀隱瞞自己的性取向,在看似美滿的家庭、穩定的生活中時刻面對掙扎;一次在出差(或者是旅行)的時候被另外一位男性挑逗,跟隨他前往未知的地點見到形形色色的人們,這趟旅程使得他解放了自己,即便事後回程他仍然恐懼被人發現失去一切。
MV只到這裡,但這不過是一部電影的中間部份,如果有後續就好了。
MIKA是個很好的演員,MV裡的所有男性都很美,所謂的美,就是自然。

《Tomorrow》
MV調色和《Dear Jealousy》有點像,但表演風格完全不同,前者像是孤單一人的狂歡,後者是滿溢著愛的呼喚。
有愛相隨,明天與否不再重要。

 

結言:10年前聽見《Rain》就徹底愛上了MIKA,伴隨時間流逝已然淡忘當日情懷,神奇的是他再一次讓我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著迷,MIKA帶著全新更為耀眼的自己回來了。

文章標籤

烈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